尊敬的各位法师,各位大德同修,大家早上好。阿弥陀佛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一品,我们上次讲到开经六种成就,最后一种「众成就」。这个众成就是讲参与法会的大众,先列出出家的比丘众,比丘众里面选出五位代表,我们把这个经文读一读:
【其名曰。尊者憍陈如。尊者舍利弗。尊者大目犍连。尊者迦叶。尊者阿难等。而为上首。】
先读到这里。我们上次讲到「尊者迦叶」。迦叶尊者是宗门的初祖,就是禅宗是由他传下来的。禅宗的传承很多人都很清楚了,这里不妨也把这个故事跟大家讲一讲,这个是在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里面讲到。我们知道佛讲法诸天神众都来听经,不仅欲界天人来听,色界天人都来,大梵天王就是色界中的一位。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也是在灵鹫山讲经,灵鹫山我们这里讲的是耆阇崛山,就是本经所讲的处所。大梵天王当时用他的天花来供佛,一个大莲花,而且他为了恭敬佛,「舍身为座」,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法座。天人都有神通,他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大的法座,请佛登座讲法,这是天人对佛的这种恭敬,请转法轮。这个时候,佛就拿起大梵天王所献给他的大莲花,拿起之后跟大家示意,一句话都不说。这个动作大家看得莫名其妙,究竟佛是什么意思?想不出来,所以诸天大众、所有的人众都觉得哑口无言,不知道佛是什么意思。这个时候,唯独是迦叶尊者微微一笑,心领神会,结果释迦牟尼佛就出声讲话,说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」,付嘱给迦叶尊者了。这个就是世尊传心印的一段公案,所谓「世尊拈花,迦叶微笑」,世尊就把大法传给迦叶了。
我们看到这一段明不明白?我们问,释迦牟尼佛说他有「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」传给迦叶,究竟是什么法?「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」到底是什么?如果你能够讲得出来,那你就是迦叶尊者了,其实这件事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连老子都讲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,真正的大法讲不出来,因为它超越语言的界限,也都超越思惟的界限,语言思惟都没有办法去表达、去触及。所以这件事一定要我们放下言语、放下思惟、放下起心动念,那你才能够真正体会佛的意思。你问佛有没有意思?告诉你真实话,佛是没有意思,他没有起心动念有什么意思?包括佛经也是。有些人说,佛在这个经里面讲什么意思?什么意思都没有,如果你认为佛在经里面有意思,那你就错了,你就叫做错解如来真实义。
你说,佛讲了这么多东西,他没有意思怎么会讲出来?这个是释迦牟尼佛从真心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,不是佛的意思,是众生有感他就有应。就好像我们敲钟或者敲磬,我们这里佛堂有个大磬,每天这里常住法师做早晚课都要敲这个磬的,你敲下去它就响,敲大声它就响得大声,敲小力它就响得小声,所谓「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」。这个声是不是从大磬那里自己产生出来的?不是,是因为我们敲它,它才有一个声,它自己不会发声。没有人敲它的时候,它就静静在那里,如如不动。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,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你问他讲了什么法?他一定回答你,我无法可说。《金刚经》里面就讲这层意思。甚至他说,如果你说释迦牟尼佛有法可说的话,这个就是谤佛,毁谤佛,这个罪名很大。释迦牟尼佛无法可说,完全都是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。
又举一个例子讲,佛就好像医生一样,跟众生治病开药方。这个药方是怎样来的?因为众生有病,才会有这个药方;如果众生没有病,也就没有药方。所以这个经就好像药方一样,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不同的人来向佛请教问题,都是自己有问题了,请佛为他开个药方,于是佛就对不同的人、不同的问题,有不同的解决方案,所以药方不同。所以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经又讲了这么多部,三藏十二部,大类十二类,经典讲了这么多,统统都是药方。所以只要你能够放下起心动念,你就能够契入心性,我们的心性本不动摇,六祖惠能大师讲的,「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」,人人都有,能生万法,它的作用无边。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好像佛一样放下这些起心动念,心性得到了、恢复了,我们也可以好像佛一样,应一切众生的根性来讲不同的法,度不同根性的众生。所以,我们如果是问佛到底有什么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?告诉你,你一问就知道你是外行。所以禅宗叫做不立文字,不但不立文字,不立言说,不可以讲、不可以写,而且要放下起心动念。不可以想,一想你就得不到佛的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了。所以这件事确实很难。
怎么才能够契入?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是很难有办法,这些都是什么?大菩萨的行持。迦叶尊者是什么人?都是古佛再来为我们做示现。他在这个法门里面,做为一个上首弟子在座,这位宗门的初祖,他在这里的表法是什么意思?讲明这部经、这个法门跟禅宗是不二的法门,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佛的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?最简单的,一句阿弥陀佛,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正法眼藏,涅盘妙心。你能够念你就得到,你如果不念,说老实话,这辈子是不可能得到。阿弥陀佛,古大德有讲到,它就代表自性,它就代表真心。现在我们虽然没能够放下分别执着,没能放下起心动念,但是我们能念阿弥陀佛,用我们的分别执着来念没有问题,用起心动念念这句佛也没有问题。念到最后,分别执着、起心动念都能够放下。等你念到无念而念、念而无念的时候,你这个正法眼藏、涅盘妙心就得到了。
所以这个法门凡夫有分。禅宗所接引的根性是上上根人,不是普通根性的人,上中根以下的都没有办法契入。而净土法门所接引根性是上中下三根全部都摄受,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指望,只要能够老实念佛,你就能够契入佛心。所以念佛法门在《大集经》里面讲,是无上深妙禅。不要小看这句佛号,它就是无上深妙禅。所以迦叶尊者在这里也是代表这个意思,禅净不二。这里迦叶尊者的介绍基本上到这里,主要是讲明世尊心印的传承。
其实净土宗里面也是一样,蕅益大师《阿弥陀经要解》里面讲,净土宗的一切,包括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包括我们自己能念佛的心,所念的佛号,统统都是「实相正印之所印」。实相也是真心,这个真心的印,这是打个比喻,其实真心里面本来无一物,怎么会有一个印?它是打个比喻来讲,这个心印是什么?这个佛的印印到纸上,纸上出现的印跟我这个佛的印是一模一样,印不同的地方,所印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。就是只要你能得到真心,佛就跟你印证,你跟佛是一样,你就是天人师、你就是佛。净土法门也是这个实相正印印出来的,因为什么?净土依正庄严,统统都是真心本性的体现,它现出来的,所以想要真正见到自性,见到真心,要在西方净土。因为西方净土无非都是真心本性。这个是迦叶尊者他的故事就讲到这里。
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第五位代表的比丘,是阿难尊者,他是启教宗师,经文是『尊者阿难等,而为上首』。阿难的意思,这个词的意思翻译成中文是庆喜或者是欢喜,也可以翻译成无染,无污染。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,在佛成道的时候,那天出世的,佛三十岁的时候成道,阿难尊者在那天刚刚出世。佛讲法二十年之后,阿难尊者才来跟佛出家,之后做佛的侍者。阿难尊者他是多闻第一,他的记忆力超强,只要是佛所讲的经法,他听过一次,就能够永远记住。有些同修就知道了,阿难尊者在佛灭度之后,他是复述、复讲释迦牟尼佛的经教,把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统统讲出来,然后由其它的弟子五百阿罗汉一起记录,结集经典,佛经是这样流传下来的。
可能有人问,阿难尊者是佛成道的时候才刚刚出世,他三十年后才做佛的侍者,前二十年佛所讲的经他没有听到,他只能跟着佛后面三十年,他是亲耳能够听,那他怎么能够把佛前面二十年的经复讲出来?这个是因为阿难尊者当时出家的时候,他跟佛提一个条件。佛要度他出家,他说我跟你出家,之前你讲的经我没有听到,如果你能够答应我,把你之前讲的经统统跟我再讲一次,那我就跟你出家,跟佛提出这样一个条件。释迦牟尼佛很慈悲,有求必应,所以就答应了,于是阿难尊者就跟他出家了。所以佛每天晚上就单独跟阿难尊者来讲经,把他二十年前讲的统统再讲一次。阿难尊者就记下来了,记下来之后,才能够最后结集经典。所以阿难尊者是教下的宗师,就是佛所讲的宗门教下,宗是禅宗,教就是讲教下,就是讲经教。
阿难尊者他叫做无染的意思,是因为他心地很清净,有时他要跟佛去天宫、去龙宫弘法,在天宫见到的女子,女子长得很漂亮,很美丽,但阿难尊者见到都不动心,根本不会有丝毫贪染,所以他名的意思就叫做无染。阿难尊者在这里也跟我们表一个法,净土跟教下是一不是二,阿难尊者他是多闻第一,连迦叶尊者都非常赞叹他,他曾经说过,「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难心。」虽然阿难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只是证得初果须陀洹果,没有证得阿罗汉果,但是他是非常特殊,他是所知障很轻,对佛所说的经教统统都能够明白,不但记住,他能够完全理解,所以其它的弟子都不如他。所以他来结集经典,他是最合适的人选,记忆力又好,理解力又强,虽然自己的烦恼未能够全部断,他只能够断见惑证初果,贪瞋痴慢疑这些思惑没有断,是佛灭度之后,迦叶尊者逼着他,他才证得阿罗汉果。
他当时,佛灭度之后,迦叶尊者就带领僧团的人,把阿难尊者排除在外,不跟他一起。阿难尊者就觉得很悲伤,为什么佛一走,这些师兄弟就统统把他排除在外?他觉得很难受。他来找迦叶尊者的时候,迦叶尊者在精舍里面关着门,不让他进来。阿难尊者说:你怎样才可以让我进去,回到僧团?迦叶尊者说:你回去证得阿罗汉了,你把你的身体缩小,从这个门缝里进来。因为证得阿罗汉果就有这个本事。结果阿难尊者没有办法,就回去树林里面用功,精进用功,结果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了。于是他又回来,迦叶尊者说你证得阿罗汉果没有?我证得了。证得你就进来。阿难尊者果然就用神通缩小身体进来了。这个时候迦叶尊者才请阿难来复讲佛经,结集经典。
确实这也是为我们做一个启示,你讲经说法,你自己如果没有证悟、没有证果,这个很难避免会讲错;一定要自己有修有证,你讲经才会讲得没有差错。如果讲错一个字,因果都很大。古人有讲过,真是有这个例子,错下一个字的转语,堕五百世野狐身,做五百世的野狐狸。这个故事是唐朝百丈禅师他遇到的一个人,他也是讲经说法,百丈禅师是证悟的、明心见性的高僧,他讲经说法的时候就见到一个老人家进来,他就知道这个老人不是人,是一个老狐狸变成人的样子来听经。大德讲经他是无遮大法会,什么众生都欢迎来,所以十方法界的众生都会来。
讲完之后,这位老人家就单独向百丈禅师来请教,说我有一个问题,一直困惑着我很多很多年,希望你能够解答我。什么问题?他就问,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,还会不会落因果?百丈禅师就说,你是怎样回答别人的?原来这个老人家他在五百世之前就做一位大法师,讲经的时候有人来问他,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?他就答人家说,大修人不落因果。这个字讲错了,结果堕了五百世做野狐狸。今世他遇到百丈禅师,他来请教这个问题。
百丈就跟他讲,你这个问题我不跟你单独回答,你明天再来,在我们讲经法会之上,你把这个问题当众提出来,我给你当众回答,唯有这样才能帮他消这个业障。因为他当年误导这么多人,现在他要帮人导向到正确的观念。所以第二天老人家又来了,他当众提问,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?百丈禅师就回答,大修行人不昧因果。落字改成这个昧,愚昧的昧。不昧是什么意思?不昧就是明明白白,绝对不会含糊,绝对不会搞不清楚。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,连佛都不离因果报应。只不过是佛在因果报应当中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个叫做不昧因果。
所以这个老人家听明白了,回去之后就不见了,百丈禅师知道,他已经往生了。于是带领他寺院的出家人,去到后山就找到这个野狐狸的尸体,以出家人的葬礼把这个野狐狸埋葬了。这个禅宗的公案,唐朝真实的例子。说明什么?讲经说法如果自己不是真正对于佛经教有解悟,乱讲出来这个因果不得了,这个是断人的法身慧命,比杀一个人身还要罪大。你把一个人杀了,他又轮回投胎,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。你把一个人误导了,他有错误的知见,要他舍离这个知见是相当的难,可能生生世世他都不能够回头。譬如说不落因果,他就认为自己可以不用讲因果了,那这个罪就大了。所以讲经不容易。
所以,我们师父给我们叮嘱,嘱咐我们上台讲经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,绝对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来讲。要怎样讲?讲老师的,不可以讲自己的,也要像阿难尊者一样复讲。这个是历代训练讲经人才的方法,是讲老师的,不可以讲自己的。所以我们刚刚开始学讲经的时候,完全是拿着师父的讲记,差不多是照着读的,一个字都不会差,这样来讲。这样慢慢讲熟了,对老师的这些理念慢慢能够融会贯通了,这样你才能够离开经本,就是老师的讲记可以基本上不需要照本宣科了,但是一定要讲老师的意思,只不过是你可以活泼一点了,用自己的话讲出来,慢慢慢慢你的观念完全就跟老师一致。
老师当年学讲经也是这样学来的,他也不是讲自己的意思,他是讲他的老师,老师又讲他老师的,一直追上去,是佛讲出来的。祖祖相传,都是不可以讲自己的意思,这个就叫做师承。这个方法是阿难尊者开创的,他就这样来复讲,经典就这样出来的。所以真正想学讲经,这个就是一个方法。现在在所谓的佛学院学不到的,佛学院里面教的方法是用现代大学的模式,知识化教育,你可以学到很多佛学的知识、常识,但是绝对不是说好像古时候学讲经的时候那种模式了。古时候的那种模式能够帮你开智能,为什么?老师要求很严格,不让你讲自己的意思,就算你看了经之后有悟处,不让你讲,帮你修忍辱波罗蜜,你要忍得住,忍住忍个十年,你就能够开悟。你没有这种忍的功夫,小小的意思,好像若有所悟的时候,你就讲出来,讲到最后完全就变成自己的知见,用自己的知见来理解佛的知见全部都错了。
所以佛经里面讲,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」,就是一定要谨慎,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。你自己的意思不可以相信,释迦牟尼佛提醒我们,未证得阿罗汉果之前,都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。阿罗汉才叫做正觉,你的意思基本上可以说是正的,正确的,但是还没有圆满正确。我们还是凡夫的时候,怎样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?一定要把自己知见放下,完全用佛的知见、用老师的知见,那你才有可能学得成功。
阿难尊者不仅是教下的祖师,从他这里创教,他也是禅宗的二祖,迦叶尊者把禅传给阿难,把这个衣钵传给阿难,所以迦叶是初祖,阿难是二祖,一直传下来,传到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祖。佛的衣钵传到达摩是第二十八祖,达摩祖师来到中国,就成为中国的禅宗初祖,然后他传到六祖,六代祖师,六祖才把禅宗发扬光大。六祖座下有四十三个人开悟,也跟迦叶尊者、释迦牟尼佛的境界都是一样的,四十三位,这个禅是这样由来。所以阿难尊者,宗门教下他都是祖师,不但是宗门教下,密宗他也是祖师。密宗我们知道是莲花生大士传下来的,莲花生大士的法是阿难传给他的,所以你看看,宗门教下、显宗密宗统统是阿难一个人传承,阿难对佛法来讲是有伟大的贡献。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佛法,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,都要第一个感恩阿难尊者,他来传下去的。而他在这部经里面做代表,讲明什么?宗门教下、显密一切佛法,统统归于净土,净土是含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。
这里是讲了五位上首弟子。这些比丘众有一万二千人,只是简单列举出其中五位。下面就看另一类的大众,是菩萨众,先讲出家的菩萨,再讲在家的菩萨。出家菩萨列出有三位,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跟弥勒菩萨三位,三位是出家菩萨。我们看经文:
【又有普贤菩萨。文殊师利菩萨。弥勒菩萨。及贤劫中一切菩萨。皆来集会。】
普贤菩萨这位大菩萨,大家对他应该都相当熟悉了。中国四大名山,是四位大菩萨,地藏菩萨在九华山,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山,文殊师利菩萨在五台山,普贤菩萨在四川的峨嵋山。四大名山,他四大菩萨。这位大菩萨是《华严经》上面的头号人物,叫华严经主,毘卢遮那佛的长子。所谓长子,就是拿来做比喻,我们知道世间人,父传子,好像皇帝传位传给自己的儿子,首先是传给长子,长子将来要登基的。在这个华严会上,普贤菩萨做为佛的长子,也就是他将来要继承法王的地位,所以他是菩萨众里面最高的,最有威望的。菩萨全称,这里写到「摩诃菩提质帝萨埵」,摩诃是大,梵文翻译成大的意思,菩提翻成道,质帝翻成心,萨埵翻成众生,它这里菩萨的意思全称是这样。梵文叫做Bodhisattva ,从音译过来的,全译的意思就是大道心众生。
这个是以前人,就是古时候翻译经典有旧译跟新译,旧译就翻译成大道心众生,新译就叫做觉有情,玄奘大师翻译的叫做新译。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众生,大道心就等于觉悟,众生就是有情,所以其实两个含义都差不多,不过觉有情就听起来我们觉得更加容易理解。菩萨是觉悟的人,他跟凡夫不同,凡夫颠倒迷惑,而菩萨是觉悟的;虽然觉悟,他还有感情,感情也是一种烦恼,也就是说他还有起心动念,当他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了,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成为佛了,所以他是还没有圆满觉悟的人。
当然如果介绍起来,我们可以多讲讲。大道心众生讲了一个「大」字,清凉国师,这个是华严宗的第四祖,他讲到这个大道心的大字是有四个意思:第一个「愿大」,菩萨有大志愿,上求大菩提,下度一切众生。第二个是「行大」,他无量劫都来广度一切众生,没有休止过。第三是「时大」,用的时间很长,虽然时间很长,度化众生他都没有疲劳。第四是「德大」,他的功德非常殊胜,不但度自己成佛,也度一切众生成佛。《法华经》里面有讲到「六大」,所谓「信大法、解大义、发大心、趋大果、修大行、证大道」,具备六种大,叫做大道心。我们就简单提一提菩萨的意思,就不展开来讲了,因为时间的关系。
下面就讲一下「普贤」这两个字,普贤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做「遍吉」,普遍的遍,吉祥的吉。其实普贤确实来讲,可能比遍吉翻译得更好,普就等于是遍,贤就等于是吉,但贤讲得更加圆满,圣贤的贤,圣贤人一定是吉祥。在《清凉疏钞》,我们知道《华严经》最伟大的一本批注,就是清凉国师的《疏钞》,清凉国师一生专攻《华严经》,好像是把《华严经》讲了五十次。《华严经》的分量很大,如果你从头到尾把它读一遍要多少的时间?假如每天八个小时读经,起码要读两个礼拜,你才能够把这部经从头到尾读一遍。所以有些寺院,它专门搞一个读《华严经》的法会,大概是三个礼拜这样。
这个《疏钞》对普贤菩萨有定义,讲了三种普贤。第一是位前普贤,就是已经发了大菩提心,跟普贤菩萨一样发出十大愿王,十大愿王是普贤的行愿,你能够发出这种心,但是你还没有能够成就,这个就算是位前普贤。我们学净土的人,这部经里面讲到怎样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?三辈往生都有同一个条件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所以菩提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。所以普贤菩萨在这里就是代表我们一定要行,发出这个菩提心出来,你才能够跟净土法门相应。
什么叫菩提心?我们以后会慢慢讲到,简单的讲就是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愿力相结合的那个心。大慈悲心是广度一切众生,愿一切众生都要同成佛道,我然后才成佛,如果不度尽众生,我自己不肯成佛,这个是大慈悲。大智慧,这个智慧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,世间有的人,所谓很聪明的,知识很丰富的,头脑很灵活的,这些叫做世智辩聪,不是大智慧。大智慧是什么?你能够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简单来讲,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讲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一切的现象统统都是梦幻泡影,假的不是真的。你能够认识这个真相,你就叫做有大智慧。为什么?因为你认识之后,你绝对不会生烦恼,明明都是假的,为什么还要生烦恼?所以无论你在什么境界里面,你都能够得大自在。大愿力是我要发这个大愿,跟一切众生同成佛道,好像阿弥陀佛一样,他发出这个大愿建立西方极乐世界,接引一切众生都来到我这个国土,在这个国土里面快速成佛,所以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都是行普贤行愿的,都是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愿力,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,跟阿弥陀佛一起来完善庄严极乐国土,协助阿弥陀佛接引所有有缘的众生往生净土。我们要发这个大愿。现在还没有走,我们的身体还留在世间,我们就要好好去修行,有缘的时候我们要在这个地区推动佛法,弘扬佛法,把佛法带到千家万户。你看香港七百万人口而已,不是很多,我们这里如果有两百人,我们一起来发出大菩提心,把这个七百万人口的地区变成人间的净土,可不可以做到?完全是可以。只要你能够发出这种大慈悲、大愿力,必定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。我们要有这种念头,有这种发心,千万不要想着,我一个小人物有什么本事,别说香港,我家里人都没有度得过来。虽然可能现在是没有这个能力,但是一定要有这个心,你要发出这种心来,你才能够认真修行,你才不会懈怠。
所以菩萨为什么能够度众生不疲不厌,不怕辛苦,不怕劳累,永无休止,为什么会有这种动力?这个动力就来自于菩萨的愿力,你没有愿力,你就不肯做,你就不会着力。一定要发这个大愿。而且发出大愿来之后,说老实话,你的进展、你的成功,是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,真是这样,意想不到的。我们现在发这个心了,就是位前普贤。一定要有普贤行愿,你才能够去极乐世界,你不发出这种大愿心,极乐世界跟你不相应,因为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众,统统都是普贤菩萨,我们都要发这个心,可以是有心无力,但是不可以无心。你要明白,如果现在没有这个力量,没有这种福报,不要紧,我们发愿先去极乐世界,去了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一加持你,你就可以乘愿再来,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如愿以偿,你想要度化多少众生都没有问题,你有这个智慧,有这种神通。
第二种普贤是位中普贤,位中普贤是讲的等觉菩萨,还没圆满成佛,但是只差一步。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,把这个生相无明破了之后,他就圆满成佛了。第三种是位后普贤,是讲已经成了佛,成佛之后他不舍自己因地的行持,所谓倒驾慈航,又回来作菩萨,示现菩萨身。这个三种普贤。
当然,法会中的这位普贤菩萨,其实是指的位后普贤,为什么?因为如果不是圆满成佛的普贤菩萨,他在这么大的大法会里面,他的德望不会那么高的,不可能被大众推为上首。而且第二品里面讲的是「德遵普贤」,所有的菩萨众都向普贤菩萨学习,所以这位普贤菩萨他是超过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。好像弥勒菩萨,这个是一生补处的菩萨,他现在在兜率内院等着机会成熟了,他就下生成佛。普贤比他的地位高,当然他证得的境界要高过他,所以从这里可以推测到,这位普贤是位后普贤,是如来倒驾慈航的,来这个法会里面做影响众,他示现的菩萨身,帮助佛来教化众生。所谓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佛来到这个地方示现成佛,不是他一个人来的,一个人来的力量太单薄,他是一千尊佛,这个千佛也是代表,其实是很多很多诸佛如来都来一起帮助释迦牟尼佛,就好像演大戏一样,释迦牟尼佛演主角的,还有很多配角。那个演花旦的,演花旦的那个人,在台后可以是演主角的那个人的老师,你都不知道是不是。所以一台戏每一个人的角色都演得非常逼真,非常生动,同唱这一台戏,释迦牟尼佛来这里也是一样,诸佛拥护,各人唱各人的戏。
普贤菩萨跟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手,我们这里挂着一幅「华藏世界庄严图」,看看到时把它拿下来,大家可以仔细看看,释迦牟尼佛左右手是文殊普贤,普贤菩萨在右手,右为上,普贤是代表行门,文殊是代表解门,解行并重,而更重视是行门。所以佛法一定要重视行,不是重视解,解也重要,解是为了帮助你行,如果你听经听得很多,你好像理解了,但是你不能够去落实,你不是真正明白。我遇到一些同修也是有这个问题,听经他很喜欢听,一天到晚带着个MP3的耳机一直听,从早到晚都听,确实很用功,很难得。但是仔细看一下他的行持,不怎么样,不敢恭维,连做人都不会做,跟别人相处令人生烦恼,自己该尽的义务他不去尽,自己要做的事,他没有把它认认真真做好,一天到晚他就听经,搞到旁边的人对他都很烦恼、很讨厌。这个人学佛学成这样,千万不要跟他学佛!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哪里?他是只有解不去行。清凉国师说,「有解无行,增长邪见」,他听的不是智能,他听的是邪见,他增长的是邪知邪见,到最后变成什么?自以为是,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,我听经听得那么多,你没有我听这么多,所以你肯定是错的,我肯定是对的。这个傲慢心一生起来,就没得救。所以这个解是虽然重要,但是解如果不能够去落实,不是真知真见,不是真正的智慧,一定是看你能够做出几分,才能够知道你真正有解得几分。如果你没有做到,全部都是假的,听经听得再多,增长的是皮毛常识而已,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行门,要去落实。
《华严经》上面有一句这样的话,「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尊」,这个是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最后的,《华严经》最后一品讲到的。《普贤行愿品》也是净土宗五经之一,所以《华严经》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从这里可以看出,《华严经》跟这部《无量寿经》是一不是二。普贤菩萨他既然是如来的长子,也就是如来家业的继承人,他是法王继承人,所以他的行愿就做为所有菩萨所修行的行愿,最高的行愿。所以一切菩萨不修普贤行,不能够圆成佛道,这个可能大家都曾经有听过,所以对于普贤行愿就非常重视,你看我们基本上所有的寺院道场,晚课或者早课都有念十大愿王。「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,四者忏悔业障,五者随喜功德,六者请转法轮,七者请佛住世,八者常随佛学,九者恒顺众生,十者普皆回向」。大家都读得很多了,我这里也不详细去讲解了,讲起来时间太长。我曾经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过《无量寿经》,就讲过这个十大愿王。
我在这里特别要提的十大愿王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第一条「礼敬诸佛」,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我们都要礼敬,你这个叫做礼敬诸佛。为什么?诸佛不是说已经成的佛才叫做诸佛,未成的佛也包括在内,三世诸佛,已成之佛、现在之佛,就是过去佛、现在佛和未来佛。哪个是未来佛?你跟我都是未来佛,将来一定会成佛。为什么一定成佛?因为我们都有佛性,所以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都礼敬,犹如礼敬佛一样。普贤的心量广大,他见一切众生都是佛,对一切众生平等的礼敬,绝对不会有分别,绝对不会有好恶,我喜欢你我就礼敬你,不喜欢你我就不礼敬你,这个不是普贤菩萨,一切平等,好人坏人一切礼敬。
所以有位同修曾经问过我,说我先生有外遇,找个第三者同居,你说我对他怎样礼敬?我见到他就生气。我告诉她,如果妳是真学佛,妳一定要学普贤菩萨礼敬。为什么妳现在礼敬不出来?因为妳有情执,妳执着,有执着就有好恶。这个是我先生应该对我好的,为什么他不对我好,去对别人好?所以我的心就不平衡。原来嫁给他的时候就很喜欢他,现在就非常恨他,当时喜欢跟现在的恨都是划等号的,统统是烦恼不是智慧,全都是情执。普贤菩萨礼敬是没有情执、没有分别,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,对他一样礼敬,为什么?因为他也是本来是佛。
所以我们学普贤行愿要从这里下手,首先要学会看一切人都是菩萨,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凡夫。这个印光大师讲的。我们净空老法师讲,看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,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凡夫。所以你礼敬一切人,就等于礼敬阿弥陀佛一模一样,在这里转变心态。为什么说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?确实,当你真正明白、证悟的时候,你跟佛一样,已经放下见思烦恼、无明烦恼了,你看到一切人跟自己都是一样成佛了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讲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,所有众生都是佛,都有如来的智慧、如来的德能、如来的相好,只是因为有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你问谁的妄想执着,是不是他的妄想执着?不是,是我的妄想执着,因为我有妄想执着,不能够证明他是佛。这个有外遇的先生是不是佛?是佛。为什么我看他不像佛?因为我有妄想执着,当你好像普贤菩萨一样放下妄想执着的时候,你发现他原来就是佛。
所以当我们一起这个念头,有执着、有分别、有好恶、有烦恼了,立刻要提起阿弥陀佛,把我们的烦恼换成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不会有烦恼。然后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的时候,你的心就是阿弥陀佛,叫做「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」,你整个心都是只装阿弥陀佛,不就变成阿弥陀佛了?除了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装到。绝对不会装,这个人是坏人,那个人为什么这么没有良心,对我这么差,还有那个狐狸精也那么差,全部都是烦恼。你装了烦恼,就装不了阿弥陀佛。现在你的心只装阿弥陀佛,不要装这些烦恼,当你的心都是阿弥陀佛的时候,你会发现所有的境界都是阿弥陀佛变现。
所以我们看到《阿弥陀经》上面讲,极乐世界六尘说法,风声、水声、树林的声音、天乐的声音,统统都是佛讲经说法,连那些小鸟唱歌都是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。《阿弥陀经》讲得很清楚,换句话说,那些小鸟都是阿弥陀佛,他变成小鸟的模样来讲经说法,极乐世界的人就是这样的境界。如果你现在也都入这种境界,你转变心态,见到这些人全部是阿弥陀佛变现的,他跟我讲经说法,讲什么?讲娑婆世界苦,不要再留恋娑婆了,这里没有快乐的,我们去极乐世界才是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」,在这里三界同苦。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变现这个境界为你说法,讲苦集灭道,叫你厌离世间娑婆世界的苦,欣求极乐世界的乐。所以他是不是阿弥陀佛?是,你要肯定他是阿弥陀佛,他来帮助你觉悟的,帮助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帮助你放下身心世界。如果他不是这样变现,你放不下。丈夫哪容易放得下!这样一变现出来,妳不放下都不行,幸好,放下好。你看是不是应该感恩阿弥陀佛变现?然后你那个感恩的心才能够生得起来,礼敬的心才能够生得起来,礼敬阿弥陀佛,当你看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的时候,告诉你,你的心也变成阿弥陀佛了。
因为境界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,心境一如,心境不二,大乘佛法最精髓的教诲就在这里,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,全部的境界都是你自己的心。所以你能够转变自己的心,就能够把眼前的境界转变成极乐世界,礼敬诸佛,你就能够做到普贤行愿。所以我们师父教给大家两句话,好好去参,「别人错了,也都是对的;自己对了,也都是错的」。别人是对不对?别人都是对的,他做错事也好都是对的,都是来启发我、帮助我、觉悟我,阿弥陀佛变现的。不但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神力变现,这个世界也是阿弥陀佛神力变现,《阿弥陀经》说,「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,变化所作」,我们这个世界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是一样,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,变化所作,教我觉悟。
这十大行愿,愿愿都是这样用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愿力去成就,心量广大,普贤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量广大,所谓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没有不能够包容,所以他的德行被所有菩萨尊为上首。普贤菩萨他代表的也是净密不二,因为密宗尊普贤菩萨为初祖,密宗里面创教的是金刚萨埵菩萨,金刚萨埵菩萨是谁?就是普贤菩萨,他是创立密宗的初祖。在这里,普贤菩萨在《无量寿经》法会上他是菩萨众的上首,正是代表净土跟密宗不二。夏莲居老居士讲得好,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,也就是说密宗是净土的密说,所以藏密,它里面也有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,很多密宗的大德,都是示现求生极乐世界,念阿弥陀佛。
在密宗里面,也都讲到莲华生大士,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。所以在密宗红教里面,尤其尊重阿弥陀佛,所以密宗也都是最后导归极乐世界,得到大圆满,这个是普贤菩萨为我们做示现。你看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,普贤菩萨自己讲,他讲了八句的偈,我用国语来读,广东话读不出来。他说,「愿我临欲命终时,尽除一切诸障碍,面见彼佛阿弥陀,即得往生安乐剎」。这四句是讲普贤菩萨他非常明确,愿我临命终的时候,求生极乐世界,愿阿弥陀佛来接我往生极乐世界,安乐剎就是极乐世界。下面四句讲得更加明显了,「我既往生彼国已,现前成就此大愿,一切圆满尽无余,利乐一切众生界」。这四句是讲普贤菩萨说,我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,现前就是当下现在就成就我的大愿。普贤大愿是什么?十大愿王,菩萨最高的行门,在极乐世界才能够成就大圆满,一切圆满尽无余,没有任何的欠缺。为了能够利乐一切众生界,所以普贤行愿,愿愿都是利乐众生,利乐有情。要怎样才能够成就?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才能够圆满,你才能够成佛。这个是普贤菩萨,华严会上的长子为我们示现的,他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,所以它的表法就非常明显,代表一切的法门都要导归极乐世界,才能够大圆满;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,菩萨的行愿不能够圆满,十大愿王不能够圆满,也就是说你不能够圆满成佛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先讲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下午的时间我就想改一改,因为什么?第一个,我发现现在大家问问题就愈来愈少了,这个是好事,说明大家对佛法愈来愈理解,问题少是好事,那我们就没必要每一个礼拜都来回答问题了,可以缩成每两个礼拜、甚至三个礼拜才来回答一次问题,大家如果一直听经听下去,最后一个问题都没有了。所以今天下午我们的答问时间就换成讲经,继续讲。
下个礼拜,因为我今天下午就要飞马来西亚,在马来西亚他们办一个万人佛七法会,请我去做佛七开示,那我就要一个礼拜之后回来,刚好错过了下个礼拜六。下个礼拜六,我就跟这里的组织义工同修讲,请大家专门看那个「临终三大要」,就是我讲的广东话的「临终三大要」,是印光大师的开示。因为听说我们这个助念团成立了,好像有六十八个人,相当难得,大家就一定要学习怎么来做临终的助念,学完之后大家去讨论。待会我跟几位同修代表来谈一谈这个问题,怎样去实际操作,助念的时候。听说今天已经有四个同修出动去助念了,非常难得。我们先讲到这里。
(下载WORD文件)